2023年信达生物研究报告 全面集成生物制药平台_今日热讯

2023-06-30 11:02:36     来源:东北证券

1.信达生物: 全面集成生物制药平台,研发实力强劲

1.1. 十一年发展,成就综合实力强劲的生物制药企业


【资料图】

信达生物是集研发、CMC、临床开发及商业化能力于一体的生物制药企业。公司成 立于 2011 年,于 2018 年 10 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2018 年 12 月第一款自 主研发药物 PD-1 单抗达伯舒在中国获批上市。历经 11 年发展,公司已建立覆盖肿 瘤、代谢、免疫及眼科等多个重大疾病领域的全面集成生物制药平台,致力于开发 及销售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创新疗法,打造在商业化运营、管线开发、研发创新 和战略合作等方面更具综合实力和持续发展的生物制药企业。“2022 大健康产业高 质量发展大会暨第七届中国医药研发·创新峰会(PDI)”公布的《2022 中国生物药 研发实力排行榜 TOP50》中,信达稳居第 2 位。信达生物成立十余年来,已基本实 现从创新生物科技企业到中国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的成功转型。

公司股权结构清晰,核心团队领域内深耕多年,技术、经验深厚。截止 2023 年 4 月, 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主要股东包括 Temasek 公司、俞德超博士和 The Capital Group 公司,2 家子公司分别为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和信达生物 科技有限公司。公司重大事项决策权较稳定,核心团队成员在产品研发、管线战略、 商务合作等多方面具有数十载深耕经验,极具专业度,为打造综合全面和持续发展 的生物制药平台持续助力。

1.2. 营业收入稳健增长,产品组合持续多元化

2022 年全年产品收入 41.39 亿元,较 2021 年同期增长 3.4%。2022 年产品销售收入 增长受到一定影响,主要由于达伯舒®医保价格调整和全年中国内地复杂多变的新 冠疫情形势。达伯舒医保降价 62%,但达伯舒的降价也使其销量持续增长,成为国 内 PD-1 市场的主打品种之一,同时生物类似药和三款已上市新产品在 2022 年贡献 了明显的增长,产品组合多元化趋势加深。2023 年疫情消退,商业化活动预计恢复 正常,同时,由于达伯舒新增适应症,耐立克以及生物类似药的多项适应症纳入医 保且价格不变,希冉择和睿妥两款新品种将在 2023 年正式投放市场,所以预计 2023 年产品收入将实现较确定性增长。

1.3. 持续丰盈产品管线,打造高质量研发平台

立足肿瘤领域创新药物,拓展代谢、自身免疫及眼科等多个疾病领域。公司已建立 一个拥有逾 35 款创新候选药物的强大管线,包括逾 25 款肿瘤和 10 款非肿瘤产品, 其中包括 8 个商业化产品,3 个品种在 NMPA 审评中,5 个品种进入 III 期或关键性 临床研究,另外还有约 20 个产品已进入临床研究。2022 年希冉择和睿妥两个新产 品上市,使信达成为中国制药企业当中单克隆抗体药物上市数量最多的企业。在研 产品涵盖一系列经验证的创新靶点及药物形式,包括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 融合蛋白、细胞连接器、ADC、 CAR-T 及小分子药等。2022 年提交 3 款新药的上 市申请,预计 2023 年获得上市批准,包括 BCMA、PCSK9 和 PI3Kδ 靶向药物,预 计 2023 年年底拥有 10 余款商业化品种,其中 7 款是创新药,建立了完善的治疗型 单克隆抗体研发体系。

达伯舒贡献营收主力,产品销售毛利率有所下降。从业务板块方面来看,2022 年营 业收入中 90.8%来自医药产品销售收入,相比 2021 年的 93.7%略有下降,主要因为 达伯舒医保降价且 2022 年授权费收入有所上升;从地区分布方面来看,2022 年营 业收入中 90.7%来自国内,相比 2021 年的 92.9%略有下降,公司继续保持国际化战 略,部分客户来自美国和印尼;从产品类别方面来看,2022 年产品收入主要来自达 伯舒、3 个生物类似药、达伯坦和耐立克,在生物类似药中,Avastin 占大头,其次 是 Rituximab,再次是 Humira。医药产品销售收入 2019—2022 年 CAGR 为 59.7%, 增速明显。2022 年产品销售毛利率 78.9%,相比 2021 年的 88.7%下降 9.8%,主要 归因于:新合作产品入账方法不同、毛利率相对较低的生物类似药产品销售占比上 涨,以及达伯舒的单价变动。目前公司生物类似药的毛利率已处于行业较高水平, 预计 2023 年由于达伯舒新增医保适应症且价格不变,产品销售毛利率将有所上升。

持续保证研发投入,奠定行业研发能力领先地位。2022 年公司研发费用达 28.71 亿 元,占营业收入的 63.0%,同比增长 23.6%,属于行业领先水平。研发投入主要应用 于临床后期和优先管线的开发、早期临床的探索以及国清院临床前的研究,2022 年 国清院成功交付 6 款创新分子进入 IND 准备阶段,已搭建全面集成的差异化 ADC 技术平台,逐步交付高质量分子进入临床,为公司长期管线积蓄力量,为源源不断 产出创新药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 年公司研发人员数量增长至 1000 人以上,占总 员工数 19%以上,研发实力强劲。“2022 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第七届中国 医药研发•创新峰会”公布的《2022 中国药品研发综合实力排行榜》中,信达位居第 9 位;《2022 中国生物药研发实力排行榜》中,信达稳居第 2 位。同时,公司注重与 全球及区域性生物制药公司合作,如礼来、Adimab、Incyte、MD Anderson 癌症中心 等,以扩大产品管线和覆盖的疾病领域,有效补充公司产品组合。

将全球化作为长期核心战略,建立多个技术研发平台。信达生物公司总部位于苏州, 目前已在美国和英国建立子公司,在美国马里兰设立实验室,并在澳大利亚开设临 床实验室。公司持续招募全球产品开发团队,连接前沿的全球创新和临床实践,加 速全球产品开发及注册。2022 年国清院成功交付 6 款创新分子进入 IND 准备阶段, 首批交付的药物也将在澳大利亚开展临床研究,同时国清院已搭建集成式 ADC 平 台,在美国建立两个 ADC 实验室,目前已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体药物连 接子。公司建立了科学顾问委员会,汇集三名世界知名的科学家:Lewis L. Lanier 教 授、Lawrence Fong 教授及 Carlos Garcia-Echeverria 教授,其顶尖学术研究理念及行 业经验为早期药物发现及临床开发提供了科学建议。在发挥全球资源配置优势的同 时,公司也注重与外部研究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礼来制药、Adimab、 Incyte、MD Anderson 癌症中心和韩国 Hanmi 等国际合作方达成战略合作。

研发管线长期布局,商业化后备力量充足。公司已建立逾 35 款创新候选药物的强 大管线,包括逾 25 款肿瘤和 10 款非肿瘤产品,其中包括 8 个商业化产品,3 个 NMPA 审评中产品,5 个进入 III 期或关键性临床研究产品,另外还有约 20 个产品 已进入临床研究。在肿瘤领域,国清院已搭建集成式 ADC 平台,公司凭借优秀的抗 体工程团队与世界上连接子领域最优秀的公司合作,目前有十几个临床前管线中的 ADC 项目,第一个项目 Claudin18.2 ADC 已在澳大利亚开展 I 期临床,预期未来每 年有至少 2—3 款 ADC 分子进入临床。在非肿瘤领域,重点聚焦 III 期和产品注册 阶段的高潜力项目,如明星产品 IBI-362 已读出肥胖症和糖尿病的 Poc II 期数据, 数据结果非常优异,正积极开展 III 期临床,有望成为在中国庞大的肥胖症蓝海市场 中的国产领跑产品。

信达生物产品管线进展顺利,管线价值不断兑现。信达生物已建立起一条拥有涵盖 癌症、代谢、自身免疫疾病及其他主要治疗领域的 36 个新药品种的创新产品管线 2022 年实现了 5 款药物获批上市,4 款药物上市申请获受理,5 款药物关键/III 期临 床开展,多款药物读出 PoC 积极临床数据,新增 8 款创新分子进入临床,管线进展 迅速,价值不断兑现。

公司生产设备完善,产能充足,可满足后续商业化需要。2022 年,60,000 升的拥有 GMP 认证的生物反应器产能使得信达拥有充足的产能保障不断增长和成熟的药物 管线,并为信达持续的业务扩张提供支持。信达生物已建成高端生物药产业化基地, 基地建筑面积 9.3 万平方米,产业化生产线的建设标准,同时符合 NMPA、FDA 和 EMA 的 GMP 要求。第一工厂已通过合作方国际制药集团产品商业化生产要求的 GMP 审计,在 2018 年通过国家药监局 GMP 认证。这是中国少数符合美国 FDA GMP 标准的生物药生产线之一,同时配备了国际、国内顶尖水平的工艺设备、分析 仪器、制药用水、洁净空调、公用系统和在线监控系统等设备设施。第二工厂 6 条 3000 升的不锈钢生物反应罐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同时第四工厂 12 条 3000 升的 不锈钢生物反应罐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另外还有 172,000 升在建设规划中。强 大的生产设备和完善的产能将为后续产品实现顺利商业化保驾护航。

2. 信达生物产品管线丰富,肿瘤、非肿瘤领域两开花

2.1. 肿瘤管线:巩固行业领先地位,持续树立品牌优势

信达生物目前主要产品收入来自于肿瘤管线,肿瘤领域是信达的强势板块,已建立 一定的品牌效应。公司拥有丰富强大的肿瘤管线,行业领先的市场渠道覆盖和专业 完善的商业化平台,为广泛的肿瘤患者群体提供高质量治疗方案。

2.1.1. 达伯舒

达伯舒®(信迪利单抗)是信达生物核心商业化产品,肿瘤管线亿 PD-1 单抗为核心 逐步形成肿瘤管线矩阵。信迪利单抗注射液(商品名:达伯舒®),是信达生物和礼 来共同合作研发的具有国际质量的创新 PD-1 抑制剂药物,是一种人类免疫球蛋白 G4(IgG4)单克隆抗体。信迪利单抗目前已获批多项适应症,覆盖非小细胞肺癌、 胃癌、肝癌、食管癌、鼻咽癌、黑色素瘤、尿路上皮癌多瘤种,各癌种适应症除去 今年新获批的 EGFR+ TKI 耐药 NSCLC 外,已全部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且有超过二 十多个临床研究(其中 10 多项是注册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它也是唯一将四大高发 瘤种(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的一线治疗均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 PD-1 抑制 剂。多项临床试验与公司其他肿瘤管线药物进行联用,包括达攸同、雷莫西尤单抗、 IBI-310 等,组成多款商业化组合,以 PD-1 抗体为核心的肿瘤管线产品矩阵不断形 成。

信迪利单抗作为 2023 年 1L 胃癌唯一国家医保 PD-1 单抗,市场优势显著,同时疫 情影响基本出清,预期今年放量。信迪利单抗作为信达生物的核心商业化产品,占 信达生物目前产品销售额 50%左右。2022 年该产品经历了医保降价,降幅达 62% (2843 元/盒降至 1080 元/盒),但成功实现了以价换量(同比+92%左右),极大增 加了信迪利单抗的可及性和市场占有率,为后续的市场销售做好了基础。在 ORIENT-16 研究中,信迪利单抗展示出了优秀的临床疗效,联合化疗将胃癌患者生 存期(OS)延长至 18.4 个月,突破既往一线化疗一年的生存瓶颈,较传统化疗生存 时间延长 50%,已被纳入最新 CSCO 胃癌治疗指南 Ia 级治疗推荐方案。最新国家 医保目录中,信迪利单抗成功新增了新获批的一线胃癌、一线食管癌适应症,但价 格未降,成为目前唯一的国家医保目录内拥有一线胃癌适应症的 PD-1 单抗,并于 2023 年 3 月开始执行,市场优势显著。除胃癌和食管癌外,信迪利单抗还是目前唯 一拥有一线肝癌医保适应症的 PD-1 抑制剂。同时,今年疫情影响已基本出清,商业 化活动基本正常进行。由样本医院销售数据看到,2023 年 Q1 新医保目录仅执行了 一个月的情况下,信迪利单抗 2023 年 Q1 销售额实现了显著增加,同比+60%、环 比+34%。预期 2023 年信迪利单抗将持续放量、销售额将于今年恢复同比增长。

2.1.2. 达攸同

达攸同®提供业绩支撑,实现首个国产抗体药物东南亚出海。达攸同® (贝伐珠单 抗注射液)为贝伐珠单抗注射液生物类似药,又名重组抗 VEGF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注射液。贝伐珠单抗由罗氏公司原研,2010 年于国内获批,至今 8 款国内贝伐珠单 抗生物类似物产品获批,其中达攸同®获批相对较早,于 2020 年 6 月获批晚期非小 细胞肺癌和转移性结直肠癌两项适应症,随后不断新增获批多项适应症。目前,达 攸同®已获批并纳入并国家医保目录用于治疗包括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性结直 肠癌、成人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肝细胞癌、卵巢癌和宫颈癌在内的七项适应症。 2022 年 6 月,信达生物与印尼生物科技公司 ETANA 联合宣布,达攸同 (印尼商标: Bevagen)获得印度尼西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BPOM)批准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 肠癌,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及宫颈癌五项适应症,使 其成为第一个在东南亚商业化和本地化生产的中国抗体药,实现了东南亚市场的拓 展。此外,达伯舒和达攸同的联合疗法已在国内获批一线肝细胞癌和 EGFR-TKI 耐 药的 NSCLC 患者治疗适应症,商业化组合预期将促进二者实现持续放量。2022 年 以来,每季度样本医院销售额均超 2.8 亿元,2023 年 Q1 达攸同®样本医院销售额 达 3.3 亿元(同比+17%),在贝伐珠单抗市场份额占比约 15.5%,排第 3 位,仅次于 安维汀(罗氏)和安可达(齐鲁制药)。多催化因素驱动,预期 2023 年达攸同销售 额将增加。

2.1.3. 达伯华

国内目前仅 3 款利妥昔单抗获批上市,达伯华®销售额呈不断上升趋势。利妥昔单 抗是第一个被 FDA 批准用于治疗癌症的单克隆抗体,多个大型确证性临床试验数 据充分地证实了其在 CD20 阳性肿瘤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案 药物。2000 年 4 月,罗氏的美罗华(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 局(NMPA)的批准上市。2019 年,首款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物汉利康获批上市, 根据公司公告,汉利康 2022 年销售收入约 5.54 亿元。2020 年,达伯华正式获批上 市,成为复宏汉霖的汉利康之后第二款国内获批上市的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生物类似 药,也成为了达伯舒之后第二个由礼来制药和信达生物共同合作开发上市的单抗药 物。至今,达伯华在中国已获批用于治疗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 病在内的多项血液瘤适应症,并均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除以上三家企业之外, 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在国内已有 10 余家企业进行申报。样本医院销售数据显示, 达伯华销售呈逐季度增加趋势,2023 年 Q1 样本医院销售额约 1.17 亿元(同比 +179%),目前市场份额占比约 13%。 达伯华®已中标广东省利妥昔单抗集采,或将受后续集采影响。对于利妥昔单抗, 已有省市开始进行地方性集采,2022 年 3 月,广东省来自罗氏、复宏汉霖、信达生 物三家的利妥昔单抗中标,三家的占比分别是 63.50%(降幅 16%左右)、35.11%(降 幅 48%左右)、1.39%(降幅 59%左右),达伯华集采占比份额相对较小。2022 年 11 月,安徽省利妥昔单抗集采,复宏汉霖独家中选。利妥昔单抗的集采或将对达伯华 销售额产生一定影响,但目前全国性的生物类似物集采还未明确落地。

2.1.4. 希冉择

希冉择®:目前首个且唯一被批准用于晚期胃癌二线治疗的靶向药物。希冉择(雷 莫西尤单抗)是一款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2 (VEGFR2) 拮抗剂,它能够特异性 地与 VEGFR2 结合,阻断这一受体与 VEGF-A、C、D 的结合,从而抑制血管增生, 使肿瘤无法进一步生长或蔓延。2014 年,雷莫西尤单抗在美国获批用于治疗晚期或 转移性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目前,其在特定类型肿瘤包括肺癌、肝癌、胃癌、 结直肠癌治疗方面已经获得了 FDA 的 6 项批准。在希冉择获批之前,胃癌二线治 疗十分有限,基本只有紫杉类药物和伊立替康可选,但治疗有效率比较低、毒性也 相对比较大,患者的生存期仍然比较有限,对新的治疗手段有非常大的需求。桥接 试验 Rainbow-Asia 研究的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中位 PFS 为 4.17 个月 vs 3.15 个月,中位 OS 为 9.03 个月 vs 8.08 个月,与 RAINBOW 研究的总体结果一致。2022 年 3 月,希冉择®联合紫杉醇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上市批准, 成为我国首个且唯一被批准用于晚期胃癌二线治疗的靶向药物,价格约 15000 元/ 盒。雷莫西尤单抗联合紫杉醇的二线治疗方案迅速获得了 2022 版《中国临床肿瘤学 会(CSCO)胃癌诊疗指南》的 I 级推荐(IA 类证据),极大程度解决了临床需求。 2022 年 11 月 6 日,希冉择®开出了首批处方,标志着该药物正式进入国内临床应 用,让胃癌患者有了全新的二线治疗选择。雷莫西尤单抗作为抗血管生成药物,可 以与免疫治疗发挥协同抗癌作用,与信迪利单抗联用一线治疗胃癌患者(CPS≥10) 的临床研究处于 III 期临床阶段,对免疫治疗的发展也将产生一定推动作用。

希冉择显著延长肝细胞癌患者中位 OS 及 PFS,丰富患者临床选择。REACH-2 研究 共纳入 292 例经索拉非尼治疗后进展,且 AFP≥400 ng/mL 的晚期 HCC 患者,随机 给予雷莫西尤单抗单药治疗和安慰剂。结果显示,雷莫西尤单抗组患者中位无进展 生存期(PFS)为 2.8 个月,显著优于安慰剂组的 1.6 个月(HR: 0.452,95% CI: 0.339-0.603,P<0.0001),同时雷莫西尤单抗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为 9.6 个月, 相比安慰剂组的 7.4 个月亦显著延长(HR: 0.710,95% CI:0.531-0.949,P=0.0199)。 REACH-2 研究是目前晚期 HCC 系统性药物治疗中,首个以 Biomarker(AFP)筛选 患者人群,并实现显著生存获益的临床 III 期研究,基于该研究结果,雷莫西尤单抗 已获美国国立癌症综合网络(NCCN)肝胆肿瘤临床实践指南 1 类推荐,用于 AFP ≥400 ng/mL 晚期 HCC 患者的二线治疗(限 Child-Pugh A 级);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也对雷莫西尤单抗进行了推荐(II 级推荐,1A 类 证据)。2022 年 10 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正式批准该药用于既往接受过索拉 非尼治疗且甲胎蛋白≥400 ng/mL 的肝细胞癌患者的治疗。希冉择在二线肝细胞癌 适应症中展示出了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雷莫西尤单抗正式获批将进一步丰富晚 期 HCC 系统性药物治疗的选择,尤其是 AFP≥400 ng/mL、既往预后不佳的患者提 供新的治疗机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也壮大了抗血管生成类靶向药在肝细胞癌 治疗中的力量。

2.1.5. 达伯坦

达伯坦®:国内首个获批的选择性 FGFR 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达伯坦 ®(佩米 替尼片,英文商标:Pemazyre®)是由 Incyte 和信达生物共同开发,信达生物负责 中国地区的商业化,是全球首个获批靶向 FGFR2 融合/重排胆管癌的口服小分子抑 制剂。2020 年 4 月美国 FDA 批准 Incyte 公司 Pemazyre®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治疗 的成人晚期/转移性或不可切除的 FGFR2 基因融合/重排型胆管癌。2022 年 3 月, 达伯坦®(佩米替尼片)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准用于既往至少接 受过一种系统性治疗,且经检测确认存在有 FGFR2 融合或重排的晚期、转移性或不 可手术切除的胆管癌成人患者的治疗。该产品获批后,被纳入北京、上海、青岛、 苏州等多地惠民保,这既增加了患者可及性,也减少了患者负担。

胆管癌临床需求未满足,达伯坦®临床疗效显著,具先发优势。胆管癌是一种起源 于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按所发生的部位可分为肝内胆管癌和肝外胆管癌两大 类。近年来胆管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手术是唯一具有治愈潜力的治疗方式。在我 国,大部分胆管癌患者在诊疗时就已经是中晚期或者是不可切除性肿瘤就已发生转 移,患者也失去手术根治的机会。当前,对于不可切除、存在转移的或手术后复发 的胆管癌患者,一线标准治疗为顺铂联合吉西他滨,其疗效差强人意。据沙利文报 告统计,约 7.1%的实体瘤病人中存在不同类型的 FGFR 畸变,而这其中又有 2/3 的畸变属于 FGFR 基因重排(包括融合性重排)。中国目前每年有近 15 万例新发 FGFR1/2/3 畸变癌症,其中近 3 万例为 FGFR 畸变的胆管癌(多为 FGFR2 畸变); 而中国整体泛 FGFR 抑制剂的市场规模也将于未来 15 年内快速增长,于 2035 年达 到 12 亿美元。FIGHT-202 研究中,截止 2020 年 4 月 7 日共入组 108 例伴有 FGFR2 重排或融合的胆管癌受试者,接受佩米替尼治疗(13.5mg/天,服药两周停药一周), 由 IRRC 评估的经影像学确认的 ORR 为 37.0% (95% CI: 27.94%, 46.86%),包括 4 例 完全缓解(CR)的受试者,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 8.08 个月,其中 40 例出 现肿瘤缓解的受试者中有 26 例(66%)受试者的缓解持续时间大于等于 6 个月,15 例(37.5%)受试者缓解持续时间大于 12 个月。CIBI375A201 研究中,截止 2021 年 1 月 29 日,30 例疗效可评价受试者中的客观缓解率 ORR 为 50%(95% CI: 31.3%,68.7%),均为部分缓解。FIGHT-202 研究和 CIBI375A201 研究中受试者总体 不良反应发生比例和类别基本一致,绝大多数不良反应为 1-2 级,整体安全性良好。 虽然胆管癌相对其他大癌种市场相对较小,但达伯坦在国内具先发优势,临床效果 显著,预期将不断释放渗透,占据一定市场空间。

2.1.6. 睿妥

睿妥®是高选择性 RET 抑制剂,今年 3 月国内正式商业化。塞普替尼胶囊于 2020 年 5 月经美国 FDA 批准上市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的高选择性 RET 抑制剂。2022 年 9 月 30 日,塞普替尼获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治疗转染重排基因(RET)融合阳 性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成年患者,和需要系统性治疗的携带 RET 突 变的晚期或转移性甲状腺髓样癌成人和 12 岁及以上的儿童患者,以及需要系统性 治疗和放射性碘治疗(如适用)难治的 RET 融合阳性的晚期或转移性甲状腺癌成人 和 12 岁及以上的儿童患者。2023 年 3 月 6 日,睿妥®(塞普替尼胶囊)在中国全国 上架开售,商业化正式落地,价格约为 32833.5 元/盒,目前已进入多地惠民保目录。

睿妥®临床需求明确,疗效显著,RET 突变患者将获益。据统计,我国 RET 融合的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每年新发患者超 1 万人, 且 RET 融合阳性的非小细胞肺 癌患者中存在脑转移情况的高达50%。RET融合甲状腺癌(TC)的阳性率约为6.03%, RET 突变发生于 50%散发性 MTC、99%家族性 MTC。既往 RET 变异肿瘤患者的 治疗方案通常是化疗或使用多激酶抑制剂,疗效较为有限,临床中存在巨大的未被 满足的治疗需求。塞普替尼作为一种高选择性 RET 抑制剂,可以阻断 RET 活性, 抑制癌细胞生长,同时其还具有高效的中枢神经系统活性,为脑转移患者带来实质 性获益。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 LIBRETTO-001 与中国确证性研究 LIBRETTO-321 研 究结果均显示,塞普替尼具有高缓解率,持久应答等特点。LIBRETTO-001 研究结 果显示,塞普替尼一线治疗 RET 融合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 NSCLC 患者,独立 评审委员会(IRC)评估的 ORR 为 84.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到 22 个月; 对于 RET 突变型的晚期或转移性 MTC 患者,IRC 评估的 ORR 超过 73.5%,中位 DoR 未达到;对于 RET 融合阳性的晚期或转移性 TC 患者,IRC 评估的 ORR 为 92%,中位 DoR 未达到。同时,塞普替尼治疗伴脑转移的患者,颅内 ORR 高达 85%, 且疗效持续。LIBRETTO-321 研究的中国人群数据与 LIBRETTO-001 全球数据具有 高度一致性,塞普替尼一线治疗 RET 融合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 NSCLC 患者的 ORR 高达 91%,后线治疗中国人群的 ORR 高达 58%,且能持续缩瘤。同时对于难 治性脑转移患者,塞普替尼也具有良好的疗效。随着塞普替尼商业化正式落地,国 内“精准医疗”的发展又迎里程碑。塞普替尼将为国内 RET 变异非小细胞肺癌和甲 状腺癌患者带来实质性的显著获益。

睿妥®国内目前主要竞品为基石药业/Blueprint 的普吉华®(普拉替尼胶囊),虽然 睿妥获批相对较晚,但从临床数据来看,非头对头比较下,塞尔帕替尼(selpercatinib) 的客观缓解率(ORR)更高(80% vs 61%),副作用发生几率也略小(TRAE:7% vs 2%), 数据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预期将在适应症市场不断渗透。

2.1.7. 耐立克

耐立克®:国内首个口服第三代 BCR-ABL 抑制剂,与亚盛医药共同商业化。耐立 克(奥雷巴替尼)是亚盛医药原创 1 类新药,为口服第三代 BCR-ABL 抑制剂,是 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的第三代 BCR-ABL 靶向耐药 CML 治疗药物,对 BCR-ABL 以及 包括 T315I 突变在内的多种 BCR-ABL 突变体有突出效果,获国家“重大新药创制 “专项支持。产品获批后,先后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纳入优先审评和突破性治疗 品种,也被美国 FDA 授予快速通道资格及孤儿药资格。2021 年 7 月,亚盛医药与 信达生物达成全方位战略合作,该合作包括耐立克在中国市场的共同开发与共同推 广。在 2023 年 1 月举行的国家医保准入谈判中,耐立克得到支付端国家医保局的 支持,以较小的降幅顺利完成了医保的准入。谈判前后年费用分别为 18.75 万元(赠 药后)、17.44 万元,耐立克成为医保谈判准入价格历史第二高的国产创新药,医保 将在今年持续推动产品放量。根据亚盛医药披露,自 2021 年 11 月上市以来,耐立 克共实现营收 1.82 亿元。

耐立克临床疗效显著,极大解决患者临床需求。奥雷巴替尼是全球范围内第三款获 批上市的第三代 BCR-ABL 抑制剂。2021 年 11 月,奥雷巴替尼片(商品名:耐立克) 正式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上市批准,用于治疗任何酪氨酸激酶抑制 剂耐药,并采用经充分验证的检测方法诊断为伴有 T315I 突变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慢性期或加速期成年患者。BCR-ABL 激酶区突变是获得性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 其中 T315I 突变是常见的耐药突变类型之一,在耐药慢粒中的发生率可达 25%左右。 伴有 T315I 突变的慢粒患者对所有一代、二代 BCR-ABL 抑制剂均耐药。在耐立克 获批以前,国内对一代、二代 BCR-ABL 抑制剂耐药的 CML 患者缺乏有效的治疗 方案,大多数只能通过骨髓移植或者化疗维持生命,5 年生存期状况十分不理想。 耐立克的出现,一定程度解决了国内患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患者接受奥雷巴替尼治疗后,无论是慢性期还是加速期患者,均获得了良好的血液 学缓解率。在可评估的慢性期 CML 患者中,48 个月累计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 率为 71%,主要分子学反应(MMR)率为 55%。且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奥雷巴替 尼的治疗反应还在持续提升,尽管部分患者会丧失曾经获得的反应,但约 70%的患 者能够获得长期疗效,同时研究中伴 T315I 突变 CML 患者可以获得更高的疗效。

耐立克与其他同靶点产品相比具竞争优势,展现 best in class 潜力。对 BCR-ABL 及 包括 T315I 突变在内的多种 BCR-ABL 突变体有效,能够克服一、二代 ABL 抑制 剂的临床耐药问题,具有良好的口服生物利用度(48.7%)、合理的半衰期(10.6 h) 和良好的体内抗肿瘤作用。与其他同靶点药物相比,第一款上市的泊那替尼安全性 欠佳,其可能导致的动脉血栓和肝毒性遭 FDA 黑框警告,上市近十年后年销售额 仅不超过 4 亿美元,远低于前两代产品的销售峰值(第一代伊马替尼近 50 亿美元, 第二代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也超 20 亿美元),二耐立克已经解决了第三代药物泊 那替尼心血管风险和肝脏毒性大的问题。第二款上市的 asciminib 目前只获批了慢 性期 CML 患者耐药后的治疗,在中国也并未开启任何临床研究。2023 年 5 月,另 一款武田制药的第三代 BCR-ABL 抑制剂帕纳替尼开始在中国申请上市,但由于耐 立克的先发优势,它可能不会造成太大的威胁。 除白血病外,耐立克在胃肠道间质瘤同样展示优异临床疗效。2023 年 ASCO 年会 上,奥雷巴替尼治疗 GIST 患者的临床数据再次表明奥雷巴替尼在 TKI 耐药的 SDH 缺陷型 GIST 患者中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临床获益率(CBR)高达 93.8%。2023 年 5 月,CDE 官网显示,奥雷巴替尼的既往经过一线治疗的琥珀酸脱氢酶(SDH) 缺陷型胃肠道间质瘤(GIST)拟纳入突破性治疗。

2.1.8. CT103A(BCMA CAR-T)

多发性骨髓瘤是血液系统第二大恶性肿瘤,目前主要手段包含药物及干细胞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全球第二大常见的血液恶性肿瘤,数据 显示,2016 年中国有 16500 个新发 MM 病例,10300 个 MM 死亡病例,年龄标准 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 1.03/10 万和 0.67/10 万。药物治疗是多发性骨髓瘤常用的 治疗手段,常用药物包括:1)靶向药物,目前主要为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 卡非佐米)和免疫调节剂(沙利度胺、来那度胺或泊马度胺)。2)传统化疗药物, 包括马法兰、阿霉素和环磷酰胺等。3)激素药物,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强的松 等。初治患者通常采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的方式诱导治疗。 目前诱导治疗多以蛋白酶体抑制剂联合免疫调节剂及地塞米松的 3 种药物联合方案 为主。而对于有症状骨髓瘤患者,会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判断是否适合接受移植术, 患者状况适合做自体移植还是异体移植。而对接受移植手术的患者采用诱导治疗 +ASCT+巩固治疗+维持治疗的组合方案,对于不适合接受移植术的患者通常采用诱 导治疗+维持治疗的方案。对于疾病发展后期的患者,临床主要采用抗 CD38 mAb 与 其他治疗药物联合使用作为末线治疗方案,若治疗失败缺乏后续治疗手段。

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市场广阔,多药耐药和复发问题为多发性骨髓瘤当前治疗难题。 MM 是血液系统第二大恶性肿瘤,复发难治至无治是大多数 MM 患者的结局。指南 中对于难治复发患者治疗增加了包含卡非佐米、泊马度胺、塞利尼索方案的推荐。 在系统性治疗过程中,患者病情反复波动,有可能会造成 Bcl-2 家族的抗凋亡蛋白 和/或凋亡抑制剂蛋白(包括 Survivin)表达上调,预后较差,产生耐药性。这两大 因素导致 R/R MM 成为治疗 MM 的研发重点,市场空间广阔。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 计,全球 MM 治疗市场将于 2024 年达 395 亿美元并在 2030 年达到 473 亿美元;中 国 MM 治疗市场的规模将于 2024 年及 2030 年分别达 24 亿美元及 39 亿美元。

CT103A:进度领先的国产 BCMA CAR-T,临床数据优异,预计今年上市。CT103A (伊基仑赛注射液)是国内第一款全流程自主研发的 CAR-T 细胞治疗产品,由信达 生物和驯鹿生物联合开发。2022 年 6 月,上市申请获 NMPA 受理,成为国内首家 递交新药上市获受理并有望成为国内首款获批的靶向 BCMA 的自体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免疫治疗产品。它针对 B 细胞成熟抗原(BCMA),具有强有力和快速的疗 效,并有突出的体内持久存续性。CT103A 在中国的一项临床 I/II 期(NCT05066646) 研究结果显示出优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022 年 EHA 大会公布的数据表明,在 79 例接受 II 期推荐剂量(RP2D)1.0×106 CAR-T cells/Kg 的受试者,中位随访时间为 9.0 个月(1.2, 19.6),客观缓解率(ORR)达到 94.9%,中位达缓解时间(mTTR) 仅 16 天;92.4%的受试者达到 MRD 阴性,获得完全缓解(CR)及以上疗效的受试 者均达到 MRD 阴性;既往接受过 CAR-T 治疗的受试者依然可以在 CT103A 回输后 获益。受试者接受 CT103A 回输后,均未出现≥3 级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 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所有受试者的 CRS 和 ICANS 均在 治疗后得到缓解。2023 年 2 月, FDA 授予 CT103A 再生医学先进疗法(RMAT) 资格和快速通道(FT)资格,用于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R/R MM)。2022 年 6 月,CT103A 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 MM)的上市许可申请获受理并 纳入优先审评,预计将于 2023 年上市。该靶点疗法有效性已验证,已有两款 BCMA CAR-T 产品获批上市,CT103A 优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预计将体现其潜在商业 化竞争力。

2.1.9. IBI376(PI3Kδ)

复发/难治性 FL 目前仍存在巨大的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滤泡性淋巴瘤(FL)是患病 率第二高的一类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约占 NHL 患者的 1/5,也是最常见的惰 性 NHL。尽管大多数 FL 患者对一线治疗响应,但 FL 通常持续复发,在目前的治 疗手段下难以治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疾病负担。在滤泡性淋巴瘤患者中,约 10- 15%处于 I/II 期。放疗是目前早期(I-II 期)FL 患者的首选治疗,在放疗的基础上 联合利妥昔单抗(R)或奥妥珠单抗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对于进展期(III~IV 期) 患者,治疗前需评估是否具有治疗指征,没有治疗指征,可以观察等待并按时随访; 有治疗指征的患者可选方案较多,总体原则是根据患者年龄、PS 评分、合并症和治 疗目标,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目前复发/难治性 FL 患者的最佳方案尚待明确,其 治疗仍存在几方面的挑战:1、组织学转化的可能性;2、现有疗法的最佳使用时机; 3、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短期治疗相关的副作用和治疗给药的便捷性,以及长期和 累积的毒性。复发或难治性 FL 的治疗手段仍十分有限,存在巨大的未满足的临床 需求。

PI3K 抑制剂二线用药在复发难治性 FL 患者中显示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多药企 积极布局。PI3K(磷脂酰肌醇 3-激酶)抑制剂治疗应用在放化疗等一线治疗之后, 对于这类型的病人来说,不良反应的耐受性较好,不良反应应对方案也可以参考前 期治疗采用的应对方案。Pan-PI3K 抑制剂和 PI3Kδ 抑制剂联合放化疗药物治疗血液 肿瘤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免疫力下降和肝毒性,经过多年的临床试验和临床应用证明, 这些不良反应是可预料、可控制的,停药后患者可以自行恢复。根据药理作用机制 可将 PI3K 抑制剂分为四大类:①pan-PI3K 抑制剂,可抑制 Class I PI3K 的四种亚 型,上市药物:Copanlisib(Bayer);②PI3K 选择性抑制剂,对 PI3K 的某一种亚型 选择性抑制,上市药物:Idelalisib(Gilead)和 Alpelisib(Novartis);③PI3K 双重抑 制剂,可抑制 PI3K 两种亚型,上市药物:Duvelisib(Secura Bio);④多靶点抑制剂, 可抑制 PI3K 单个或多个亚型,同时可抑制其他靶点蛋白,如:PI3K/mTOR 抑制剂、 PI3K/DNA-PK 抑制剂等,上市药物 Umbralisib(TG Therapeutics)。从研发热度来看, PI3Kδ选择性抑制剂最为火热,它同时也是最早上市的 PI3K 抑制剂。FDA 先后批 准了多款 PI3Kδ抑制剂,但一代 PI3Kδ抑制剂耐受性较差,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 感染、骨髓抑制和炎症(如肺部炎症、结肠炎等),其不良反应限制了临床的广泛应 用。目前,国内多家企业均在积极布局新一代有效且安全的 PI3K 抑制剂用于 FL 的 治疗。

IBI376 临床数据优异,预计将于 2023 年底至 2024 年初获批上市。IBI376(帕萨利 司片)是一种高选择性、新一代 PI3Kδ口服抑制剂。II 期临床(NCT04298879)研 究结果显示,截至 2021 年 12 月 12 日,帕萨利司单药在既往接受过至少两种系统 性治疗的 FL 患者 (n=61) 中的客观缓解率(ORR)为 86.9% (53/61,95%CI : 75.8%~94.2%),其中 19 例患者(31.1%)达到完全缓解(CR),34 例患者(55.7%) 达到部分缓解(PR)。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尚未 达到,绝大部分患者仍然处于持续疾病缓解。安全性方面,有 27 例患者(44.3%) 发生了≥3 级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TEAE),最常见的≥3 级 TEAEs 为中性粒细胞 计数减少(n=10,16.4%)。总体研究结果显示,帕萨利司普遍耐受良好,安全性可 控。2023 年 1 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正式受理 IBI376 的新药上市许可申请 并纳入优先审评,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两种系统性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滤泡性 淋巴瘤的成人患者,预计将于 2023 年底至 2024 年初获批上市。

2.2. 非肿瘤管线:探索蓝海,发展更大的市场空间

2.2.1. 苏立信

苏立信®:非肿瘤管线中目前唯一商业化产品,目前销售额贡献相对有限。阿达木 单抗是一种可自我注射的生物治疗药物,属于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原研 厂家为艾伯维,商品名为修美乐。上市以来,阿达木单抗在全球已批准用于治疗包 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银屑病关节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克 罗恩病(包括儿童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化脓性汗腺炎、葡萄膜炎等十七种疾 病,曾经荣登全球“药王”宝座。2020 年 9 月 3 日,信达生物研发的全人源 IgG1 单克隆抗体药物阿达木单抗注射液(商品名:苏立信)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 局(NMPA)的上市批准。作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成果,成为第三个获批的国 产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除信达生物外,百奥泰、海正药业、复宏汉霖、正大天 晴、君实生物/迈威生物均获批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产品。苏立信目前共计八项适 应症获批并均已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含新增两项适应症)。苏立信目前在信达生 物三款生物类似物产品中销售额相对贡献较少,季度销售额整体呈上升趋势,2023 年 Q1 样本医院销售额达 0.2 亿元(同比+43%)。

2.2.2. IBI306(PCSK9)

PCSK9 可通过多信号通路影响体内血脂水平。前蛋白转换酶枯草溶菌素 9 (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是由 Seidah 于 2003 年发现 并提出的一种蛋白转化酶前体。而随后的研究证实 PCSK9 基因功能缺失突变会引 起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下降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 发病风险显著下降。上述发现使 PCSK9 成为引人注目的调脂治疗靶点。PCSK9 蛋 白主要由肝细胞产生和分泌,在细胞外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结合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被转运至溶酶体进行降解,从而阻断 了 LDLR 返回细胞膜被重新用于降解 LDL-C。因此抑制 PCSK9,阻断其介导的 LDLR 降解,增强人体对 LDL-C 的代谢能力是新型降脂药物重要的研发方向。作 为丝氨酸蛋白酶的一种,其主要作用是: ①主要表达于肝脏内,通过与低密度脂蛋 白( 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 以竞争性抑制的作用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LDL-R) 结合,最终使得循环中游离 LDL 含量增多; ②诱导各种炎症因子的表达,进而吸 附单核细胞及炎症细胞,加重动脉管壁斑块的发生; ③促进巨噬细胞转化成泡沫细 胞,促进脂质的形成。因此,PCSK9 抑制剂的发现起到降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发展作用。

降脂药物治疗策略以他汀类药物治疗为起始治疗方案,视情况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 剂和 PCSK9 抑制剂。近几十年来,中国人群的血脂水平、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 加,以高胆固醇血症的增加最为明显。根据最新的中国血脂管理指南,降脂治疗中 首先推荐健康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的药物治疗中他汀类药物是血脂异常降脂药物 治疗的基石,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是中国人群降脂治疗的首选策略,降脂药物联 合应用是血脂异常治疗策略的基本趋势,主要包括他汀类药物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 剂(依折麦布片等)和 PCSK9 抑制剂。

他汀类药物不能满足全部临床需求,且多项不良反应受到关注,PCSK9 抑制剂成为 新的治疗选择。因为患者接受治疗的目标是降低 LDL-C,但不少患者在接受他汀药 物治疗后仍无法降低 LDL-C,而且因疾病本身存在种族差异性,中国人群接受高强 度他汀治疗存在安全性顾虑。同时,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应用中常常受到 关注的问题。目前报道的主要包括肝功能异常、他汀类药物相关肌肉并发症,新发 糖尿病以及其他不良反应等。由于他汀类药物治疗以后的血管残留风险和他汀不耐 受,PCSK9 使抑制剂成为主要的关注及研究热点。抗 PCSK-9 单克隆抗体作用机制 不同于现有的他汀类降脂药物,能有效降低 LDL-C 水平,有望为高胆固醇血症患 者,尤其是对他汀类药物不耐受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目前已 上市的 PCSK9 抑制剂,作为降低血脂和心血管事件风险的二三线治疗方案已经相 对比较可靠。

多企业布局 PSCK9 抑制剂,IBI306 国内进展最快,同类产品中具长效优势,预计 2023 年上市。IBI306 托莱西单抗注射液是信达生物与 Adimab 的合作开发的靶向 PCSK9 的 IgG2 全人源单克隆抗体,信达拥有其大中华区的权益。2022 年 6 月,信 达提交了 PCSK9 抑制剂托莱西单抗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包括杂合子型家族性 和非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型血脂异常的新药上市许可申请,有望成为国内首 款获批的自主研发的重组全人源抗 PCSK-9 单克隆抗体。3 期注册临床试验 (CREDIT-1、CREDIT-2 和 CREDIT-4)均达到主要研究终点,研究结果显示,与安 慰剂相比,托莱西单抗注射液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约 57%~65%, 且可维持长期治疗疗效;此外,托莱西单抗注射液还可明显降低总胆固醇(TC)、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载脂蛋白 B(ApoB)、及脂蛋白 a(Lp(a)) 水平。托莱西单抗注射液的降脂达标率高,可长间隔给药(每六周一次),整体安全 性良好,有望成为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包括杂合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和非家族 性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型血脂患者的强效治疗手段。目前,两款进口药物依洛尤 单抗(诺华)和阿利西尤单抗(赛诺菲)在全球已获批准上市并已进入我国医保。 与两款获批 PCSK9 单抗相比,IBI-306 更具有长效潜力,达到 4-6 周,而当前的两 款进口产品为 2-4 周。除信达生物外,君实生物的 JS-002、康方生物的伊努西单抗 和恒瑞医药的 SHR-1209 上市申请均陆续获受理,属于进度较快者。

2.2.3. IBI362(GLP-1R/GCGR)

全球肥胖人数不断增加,减重需求更加凸显。肥胖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代谢障碍疾 病,与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六大危险 因素之一。肥胖症是指体内贮积的脂肪量超过理想体重 20%以上,其发生机制是因 为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导致体内脂肪过度蓄积和体重超常。国际通用诊断肥胖 标准是体质指数(BMI),各国肥胖范围有所不同。在中国,BMI 大于等于 28 为肥 胖。

肥胖症患病人数持续增长,治疗市场空间广阔。Frost & Sullivan 数据显示,2022 年 中国肥胖症人数为 2.4 亿,较 2021 年增加了 0.1 亿人,预计到 2025 年人数将达到 2.7 亿。2020 年全球肥胖症患病人数达 12.11 亿人,中国占比达到 18.2%,是世界上 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肥胖威胁着人体健康,同时也是 II 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 脂、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症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潜在诱因。肥胖人 群逐年增加,庞大的受众群体将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肥胖人群减肥意愿不断提升,体重管理市场潜力大。目前针对肥胖的治疗手段存在 疗效性不足与用药便利性低等问题,临床需求尚未被满足。药物治疗是肥胖治疗的 重要手段之一。相比于单纯的生活方式干预,通过减肥药物控制体重疗效更确切; 相比于手术治疗,采用药物治疗无手术并发症风险,副作用较少,患者接受度高。 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显示,2021 年中国体重管理市场规模达 30 亿元,较 2020 年 增加了 11 亿元,同比增长 57.89%,随着国民对体重健康管理意识的提高,体重管 理需求将进一步增长,预计 2025 年中国体重管理市场规模将达到 96 亿元。

多个获批减重药物疗效有限,副作用严重,GLP-1R 成为当前减肥药热门靶点。肥 胖症药物的研发历来充满挑战,不仅在研发过程中有很多失败案例,有些药物即使 获得监管部门批准也难以为续,而这主要是由心血管副作用、自杀风险、或药物依 赖和滥用的风险造成的。由于潜在的成瘾性或快速抗药性,一些药物只被允许短期 使用。目前已有的减肥药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明显。减肥药在服用期间,大多会产生 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口干、腹泻、烦躁失眠等副作用,并且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 长期使用一旦停药后,会出现反弹性的食欲增加,体重也会反弹。患有糖尿病、高 血压、贫血等基础疾病的人服用后还可能产生更严重的不良反应。截止目前,FDA 共批准了 5 款药物用于治疗超重和肥胖,分别为奥利司他(Xenical,Alli)、芬特明 托吡酯(Qsymia)、纳曲酮安非他酮(Contrave)、利拉鲁肽(Saxenda)和司美格鲁 肽(Wegovy),其中利拉鲁肽与司美格鲁肽为 GLP-1RA 类似物,也是仅有两种获批 减重适应症的 GLP-1RA。国内市场目前主要应用奥利司他治疗肥胖及超重,中国已 获批上市减肥药仅奥利司他,减肥效果有限(减重 3%左右),亟待更多优秀药品上 市,有明确治疗效果的新型药物将解决巨大临床需求。GLP-1 在减重临床研究中显 示出了更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成为减重药物领域的新突破。

GLP-1R 靶向药物目前是减重药物的优解,市场潜力巨大。IQVIA Patient Link 测算, 目前只有 2%的肥胖症患者正在接受处方药治疗,而 2022 年在全球 7 个主要市场中 约有 310 万患者接受治疗。2021 年,世界卫生组织预计每年至少有 280 万人因超重 或肥胖而死亡。肥胖症患病率与一国的社会人口指数成正比,所以肥胖症主要出现 在富裕国家。自 1980 年以来,近 70 个国家的肥胖症患病率增加了一倍,影响了全 球 1.07 亿儿童和 6.04 亿成年人。这种增长背后的原因很复杂,但医学专家普遍将 其归因于遗传学和社会及环境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据 IQVIA Forecast Link 预测,至 2031 年,GLP-1 抑制剂的销售额将超过 17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5.6% (2021-2031 年)。

GLP-1R 药物迭代优化,长效周制剂逐步代替短效日制剂,司美格鲁肽销售额增长 显著。目前已上市 13 款 GLP-1 类多肽药物,诺和诺德开发的司美格鲁肽治疗效果、 安全性以及半衰期带来的依从性(周制剂)都显著优于同类产品。方便用药、减少 用药频率已成为患者需求,周制剂(度拉糖肽,司美格鲁肽)显著提高了患者依从 性,市占率稳步提升,替代日制剂趋势逐步显现,简便用药已成未来发展趋势,我 们看好周制剂剂型的市场潜力。2021 年 6 月,该药获美国 FDA 批准用于长期体重 管理。根据诺和诺德公告,司美格鲁肽系列药物在 2022 年实现销售额约 109 亿美 元,2023 年 Q1 即实现 42 亿美元销售额,增长趋势显著。

司美格鲁肽中国专利即将到期,华东医药等多家国内药企入局。目前,诺和诺德原 研的初代产品利拉鲁肽已过专利保护期,多家国内药企已入局研发,由华东医药生 产的首款国产利拉鲁肽注射液已于 2023 年获批上市。司美格鲁肽化合物的中国专 利期限由于 2022 年其中国专利被判无效,也将于 2026 年到期,这也使得更多企业 入局司美格鲁肽研发。国内已有 9 款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申报临床,目前华东医 药、丽珠医药和联邦制药进展较快,已将产品推至 III 期临床,其中联邦制药是目前 唯一一家申报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减肥适应症的企业。 GLP-1R 双靶/多靶药物展示出优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预计会对司美格鲁肽等 GLP-1R 单靶药物形成迭代,将成为未来减重药物的主流。GLP-1R 和 GIP(葡萄糖 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CGR(胰高血糖素受体)降糖机制协同作用,概念验证已 经证实,多款 GLP-1R 双靶药物展示出优秀的疗效和安全性,多企业布局该药物类 型,礼来的替尔泊肽和礼来/信达生物的玛仕度肽临床进度较为领先,并展示出了优 秀的临床数据。

替尔泊肽:减重临床数据优异,已在国内申请上市的 GLP-1R 双靶药物。Tirzepatide (替尔泊肽)是礼来公司的的 GLP-1R/GIPR 双靶点激动剂,已于 2022 年 5 月 13 日 由 FDA 批准上市。2023 年 6 月,三期临床 SURMOUNT-2 的最新数据在 ADA 会议 上公开,并同步发表在柳叶刀期刊上。结果显示,替尔泊肽治疗 72 周,疗效持续深 化,15mg 剂量组、10mg 剂量组、安慰剂组体重减轻 15.7% vs 13.4% vs 3.2%。10mg、 15mg 替尔泊肽剂量组,治疗 72 周 Hb1Ac 分别降低 1.97%、2.06%,空腹血糖分别 降低 46.7mg/dL、49.2mg/dL,腰围分别下降 11.2cm、13.8cm。血压和血脂也都显著 下降。替尔泊肽为目前市场上最强疗效的 GLP-1 类新药,上市后放量速度远超之前 度拉糖肽和司美格鲁肽,2023 年 Q1 销售额 5.7 亿美元,全年可能突破 30 亿美元。 2022 年 9 月,替尔泊肽已在国内申请上市用于糖尿病适应症。

玛仕度肽(IBI362):GLP-1R/ GCGR 双靶药物,减重 II 期临床主要终点达成,展 现出领先的有效性数据,安全性数据良好。玛仕度肽是信达生物与礼来共同推进的 一款 GLP-1R/ GCGR 双重激动剂。它是一种相关的长效合成肽,使用脂肪酰基侧链 延长其作用持续时间,每周一次给药。通过激活人体内广泛分布的 GLP-1R 和 GCGR 而发挥生理作用,诱导体重减轻并增强葡萄糖耐量。除了 GLP-1R 激动剂具有促进 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和减轻体重等作用外,Mazdutide 还可能通过 GCGR 的激活 作用,使机体增加能量消耗并改善肝脏脂肪代谢。同时,玛仕度肽实现了基于不同 肥胖程度适应症开发 6mg 和 9mg 双规格个性化给药方案,患者人群更加精准明确。 之前公布的 I 期临床结果显示,它是全球首个减重幅度在给药 12 周即超过 11.5%的 减肥单药,安全性良好。此次公布的 II 期临床结果显示,玛仕度肽 9 mg 在中国肥 胖受试者中的减重疗效优效于安慰剂,治疗 24 周后玛仕度肽 9 mg 组体重较基线的 平均百分比变化与安慰剂组的差值达-15.4%;体重较基线的平均变化与安慰剂组差 值为-14.7 kg;同时,玛仕度肽 9 mg 组分别有 81.7%、65.0%、31.7%和 21.7%的受 试者体重较基线下降至少 5%、10%、15%和 20%,而安慰剂组无受试者体重降幅达 到 5%及以上。安全性方面,截至主要终点,玛仕度肽 9 mg 组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 脱落率低于安慰剂组,无受试者因不良事件提前终止治疗,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该 9mg 临床试验是全球首个在 24 周体重较安慰剂降幅突破 15%的 GLP-1 创新双靶 分子,展现出同类最优的减重效果,效果可媲美减重手术。II 期临床有效性显著, 安全性、耐受性数据结果良好,积极关注 48 周临床结果。

口服 GLP-1 制剂临床数据同样优秀,但是多肽口服生物利用度有限,价格或成限制 因素。口服 GLP-1 靶向药物同样展示出了不错的临床数据。2023 年 6 月 24 日,礼 来制药在 ADA 会议上公布了 GLP-1R 小分子激动剂治疗肥胖和糖尿病的二期临床 数据,该数据分别发表在柳叶刀和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该二期临床设置 4 个剂量: 12mg、24mg、36mg、45mg,每天一次,治疗 36 周,一共入组 272 例肥胖患者,基 线平均体重为 108.7kg。36 周时,Orforglipron 治疗组呈现剂量依赖性的体重减轻, 45mg 剂量组减重 14.7%,相比于安慰剂组减重 12.2%。同时,可以看到随着治疗继 续,体重持续减轻,意味着随着治疗继续疗效可以持续深化,安全性与肽类 GLP-1R 激动剂类似。口服剂型的 GLP-1 制剂依从性将比注射剂进一步提升,将解决许多肥 胖患者的注射恐惧。但是多肽类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有限,司美格鲁肽口服片生物 利用度仅不超过 1%,这导致其药物成本相对较高,治疗费用与注射剂相比将更为 昂贵,这可能将限制口服 GLP-1 药物的市场拓展和份额。

3. 销售团队精细化管理初见成效,国际合作彰显综合实力

3.1. 精细化商业管理模式卓有成效,销售推广费用显著下降

2022 年公司销售及市场推广费用 25.91 亿元,全年销售费用率 56.9%,相较 2021 年 同期销售费用率 61.4%下降 4.5%,2022 年实现产品销售费用率 62.6%,相较 2021 年同期产品销售费用率 65.5%下降 2.9%。这主要是得益于 2022 年公司制定了更加 科学化的商业管理模式,进行了组织架构的改动、产品组合的改动和精细化管理, 有效改善了销售推广效率,预期 2023 年销售费用率将进一步下降。公司成立商业化 团队至今四年,已建立近 3000 人的销售团队及专业的配套支持体系,覆盖超过 5000 家医院及 1000 多间直达患者病房,通过多款高质量的抗肿瘤产品和广阔的全国市 场渠道,公司商业化脚步逐渐加快,为广泛的患者群体提供高质量治疗方案。

3.2. 自主研发与外部引进相结合,彰显公司平台型能力及价值

从产品开发模式来看,目前商业化产品中,四款产品属于自主研发,同时与其他企 业合作进行全球商业化布局,其余四款产品属于合作开发和外部引入相结合,包括 与 Incyte、礼来制药、亚盛医药进行合作,信达负责中国的商业化。公司同时拓展国 内和海外的合作,引进多款产品,并合作开展临床试验。信达生物近 10 年完成约 30 笔药品相关交易(其中近 20 笔海外交易),其中近 2 年通过 licence-in 等方式从礼 来、赛诺菲、礼来、UNION therapeutics 等多家药企引入了 10 余款海外创新药物产 品,覆盖 ROS1、Bcr-Abl T315I、VEGFR2、RET、IL-2 等多个靶点,主要集中在抗 肿瘤和免疫领域。多项战略合作持续补充产品管线和公司现金流,信达生物不断的 合作将使其持续获益,市场空间不断扩大。

4. 盈利预测

信达生物的主要业务涉及药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伴有部分合作收入, 公司产品主要聚焦抗肿瘤、代谢、免疫和其他治疗领域,预计 3 年内 10 余 款产品贡献产品收入,按照公司各主要产品管线进行拆分预测。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标签:

包装